让绿皮火车旅游专列驱驰在北回归线上

发布时间:2019/4/11 11:22:38

 

  3月31日,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芙滨路芙蓉嶂AAAA级自然景区内的北迹露营1号盛大开业。据悉,北迹露营指通过北回归线(北纬23°26′)把我国乃至全球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沉淀链接在一起,目标是成为国际化户外露营基地。
  
  一条神奇而又神秘的地理分界线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八集纪录片《穿越•北回归线》,带着人们自西向东穿越了北回归线在我国的五个省区,展示了其多彩多姿的生态自然风貌和奇特的人文民族民俗风采,揭开了北回归线那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观者无不怦然心动啧啧称奇。
  
  北回归线——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理概念。每年的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形成了“立竿无影”的天象奇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条地域线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历史生态科普资源和战略开发价值,其神奇的景象、秀丽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
  
  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一条漂移的纬度线,其全长约37000公里,是人类最适宜居住的地区之一。北回归线在全球经过十九个国家,其沿线地区孕育了包括华夏文明在内的“四大古国文明”。它是全球五条主要气候分界线中唯一穿越我国境内的分界线,穿过了我国台、闽、粤、桂、滇五省区约2500公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国文明。
  
  生态科普游推动北回归线文化向纵深发展
  
  环球北回归线地区大部分是海洋和沙漠,而在我国的沿线地区则是森林与绿洲,其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遗产,大自然的偏爱和人类的融洽共存发展,使之形成了独特的“北回归线文化”。
  
  “北回归线文化”是以生态文明为主线,也就是人类自古以来在北回归线地带繁衍、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性文化,极为绚丽多彩。其表现为具有环球北回归线区域性特征的太阳文化、月亮文化、星星文化、洞穴文化、珠江文化、潮汐文化、历法文化(如稻历)、节气文化、农耕文化(如桑基鱼塘)、饮食文化(如粤菜系)、服饰文化、区域方言(如粤方言)、文学和艺术、宗教文化(如道教)、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民俗文化,还有海洋文化、沙漠文化等,其涵盖的文化领域非常广阔。
  
  不久前,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沿着广东、广西、云南北回归线沿线进行天文地理与人文生态的科学考察,途经广西的桂平、大明山、百色,云南的蒙自、碧色寨、墨江、普洱、景谷,一直到达澜沧江边上,沿途山河秀丽、景致丰盈、历史渊厚、人文荟萃、民族和民俗风情浓烈、天文地理地质气象科学文化各呈异彩瑰丽斑斓。
  
  近年来,徒步、骑行、自驾游已成为时下人们热爱和推崇的生态旅行方式,跨省跨市的国家步道、骑行绿道、自驾游服务和智能公共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吸引无数旅客相约出游,是一条以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目前,北回归线沿线地区开展生态文化科普、学术交流、文旅活动已是逐年升温,“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已经悄然形成。以广东来说,从“夸父追日”到“北回归线骑行徒步旅游嘉年华”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户外运动爱好者参加,广东北回归线森林旅游线成为全国森林旅游精品线,群众基础深厚,发展前景光明。
  
  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他建议,把建立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来谋篇布局,系统研究,探讨联动发展协调机制和“官方—学界—民间”多层合作机制,统筹解决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设立政策扶持和建设引导基金,优先保证重点工程和关键工程建设。
  
  “可以学习借鉴国际著名的西伯利亚观光列车、‘非洲之傲’国际旅游观光专列等成功案例,建设北回归线旅游观光专列,充分发掘现有铁路交通潜力,将部分现有绿皮火车升级为旅游专列,把绿皮火车站改建成新的游客集散中心,再度释放使用价值,从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实现村庄连结、城乡人流互通、地区发展联动。”刘悦伦说。
  
  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协会会长陈日铃指出,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可以将城市的人流和消费引入乡村,能够加速城乡生态发展资源融合、优势互补,也必将有效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为拉动乡村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能。
  
  据介绍,由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协会发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2019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发展大会”将于5月17-23日在北回归线上的广州市花都区举行。其主题是“联动共赢,携手共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