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文山】麻栗坡:赓续“老山精神” 创新“三边文章”

发布时间:2021/6/22 20:08:58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苍松翠柏下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块块墓碑无声诉说着历史。老山作战流淌过时间长河,不仅代表一段过去的记忆,更沉淀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老山精神”,成为彪炳史册的精神象征。

  硝烟散尽,1992年,边境地区由战时转入和平。“老山精神”在“发源地”麻栗坡县赓续延绵,指引着曾经“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边疆人民,全力作好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沿边开放“三边文章”,以紧密团结、艰苦奋战、无私奉献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我家住在393号界碑旁的半山腰上,从山脚到我家一共有283级石梯,山高坡陡、雾多路滑,妻子多次劝我搬下山去住,但是如果我搬家了,就不方便巡边了。”说这句话的人,是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村原党总支书记王仁兴。

  马崩村,祖国西南边陲最沿边的村寨,国境线长达11公里,11个村民小组300余户苗族群众守护着国境线上的16座界碑。王仁兴不仅坚守在边境线上不搬家,还牵头组建了一支由6名本村党员组成的义务界务员巡逻队,不定期到边境线上巡逻,更带领着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王仁兴是传承“老山精神”的一个个体,也是一个榜样。

  一直以来,麻栗坡县始终坚持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强边固防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管边固边兴边机制,创新形成了“八联共建”的边境社会治理模式,实现边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在277公里的边境线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29万老山儿女守边有责,强边固防,筑起安全稳定屏障。

  进入新时代,“老山精神”依然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守边、固边。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麻栗坡县既要“内防反弹”,更要“外防输入”,疫情防控压力很大。400多个日日夜夜,麻栗坡县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警察在边境线上的176个卡点每天2000余人值守,各村各寨总动员,全部参与到轮流守卡中。

  “支前参战时我就在这里守着,现在疫情防控,我更要守好边境线。”驻守在疫情防控卡点一线的天保镇天保村委会八里河村村民王和光说。有了这许许多多传承“老山精神”的边境“守护者”,麻栗坡在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凌晨两点,有了明亮的路灯和宽敞的村内道路,黄世兰的小面包车行驶得非常顺畅。

  “现在出门,赶到麻栗坡县城装上菜,再返回天保口岸,天就该亮了。”黄世兰是麻栗坡县天保镇老寨村的村民,她将自己家的地租给别的村民种植香蕉,自己做起了卖菜的生意。

  天保口岸的农贸市场里,黄世兰将新鲜的蔬菜从车上卸下,摆放到摊位前。买菜的人越来越多,不一会儿,一车蔬菜便销售一空。“虽然路程比较远,但是天保口岸人流量很大。疫情发生前,除了本地的商人和村民以外,还有许多越南人到这边来买菜,每天都可以有至少200元的收入。”黄世兰说。

  “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两层砖瓦房,在政府的帮助下,村子完全变了样子,甚至比城市还干净、宜居。”黄世兰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只要人勤劳,哪里都能赚到钱,一家人都不再为生计发愁,孩子对上学很积极,我们也有积蓄可以把他们送到文山的学校去了。”

  兴边富民,在黄世兰一家人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兴边富民行动在麻栗坡结出硕果累累,在边疆镌刻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其中,脱贫攻坚是最有成就的答卷。

  面对“边疆、民族、山区、原战区”4大特点,2016年以来,麻栗坡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精准”“三落实”,下足“绣花”功夫,补足薄弱环节,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全面发力。2020年5月,省政府发布公告,麻栗坡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8月,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普查任务,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以传承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为底色,乡村振兴在麻栗坡这片热土上继续点染画卷。

  沿边开放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去往老山脚下天保镇的入口处,一侧是文天二级公路直通麻栗坡县城,一侧是井然有序的天保口岸。占地31.59公顷的麻栗坡天保口岸国际货场立于中间,推土平地,施工正酣。

    “麻栗坡天保口岸国际货场建设项目,属于天保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内容之一。”麻栗坡边合区管委会外经贸科科长张权明介绍,建设内容包括查验货场、边民互市市场、货运专用通道、联检办公楼、物流区、待报区、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天保口岸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进入越南和连接东南亚、南亚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之一。加快提高沿边开放水平,麻栗坡持续在天保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累计投入10.38亿元,完成了查验货场、物流通道、东岸快速过境主干道、自来水厂、边民互市市场迁建、天保35KV变电站等项目。2020年4月,投资5500万元的天保口岸边民互市市场迁建项目投入使用。天保陆上边境口岸型省级培育物流枢纽项目有序推进。国际货场项目于去年12月启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300万元。货运通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27万元。

  练好“内功”,方能厚积薄发。今年1月至4月,天保口岸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64.2%。货运量和入境人员呈现“一升一降”的趋势,货运量28.1万吨,同比增长79.2%;出入境人员2.4万人(次),同比下降71.5%。

  站在口岸,放眼望去,一条崭新的公路沿着国际货场直通越南,等待“上车”。“国际货场投入使用后,货物直接通过货运专用通道进行通关,将大大缩短通关时间。”张权明说。而另一边,文麻高速公路即将贯通,通边达海的经济通道将为麻栗坡沿边开放持续赋能。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苍松翠柏下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块块墓碑无声诉说着历史。老山作战流淌过时间长河,不仅代表一段过去的记忆,更沉淀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老山精神”,成为彪炳史册的精神象征。

  硝烟散尽,1992年,边境地区由战时转入和平。“老山精神”在“发源地”麻栗坡县赓续延绵,指引着曾经“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边疆人民,全力作好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沿边开放“三边文章”,以紧密团结、艰苦奋战、无私奉献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强边固防 29万老山儿女为国站岗

  “我家住在393号界碑旁的半山腰上,从山脚到我家一共有283级石梯,山高坡陡、雾多路滑,妻子多次劝我搬下山去住,但是如果我搬家了,就不方便巡边了。”说这句话的人,是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村原党总支书记王仁兴。

  马崩村,祖国西南边陲最沿边的村寨,国境线长达11公里,11个村民小组300余户苗族群众守护着国境线上的16座界碑。王仁兴不仅坚守在边境线上不搬家,还牵头组建了一支由6名本村党员组成的义务界务员巡逻队,不定期到边境线上巡逻,更带领着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王仁兴是传承“老山精神”的一个个体,也是一个榜样。

  一直以来,麻栗坡县始终坚持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强边固防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管边固边兴边机制,创新形成了“八联共建”的边境社会治理模式,实现边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在277公里的边境线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29万老山儿女守边有责,强边固防,筑起安全稳定屏障。

  进入新时代,“老山精神”依然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守边、固边。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麻栗坡县既要“内防反弹”,更要“外防输入”,疫情防控压力很大。400多个日日夜夜,麻栗坡县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警察在边境线上的176个卡点每天2000余人值守,各村各寨总动员,全部参与到轮流守卡中。

  “支前参战时我就在这里守着,现在疫情防控,我更要守好边境线。”驻守在疫情防控卡点一线的天保镇天保村委会八里河村村民王和光说。有了这许许多多传承“老山精神”的边境“守护者”,麻栗坡在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凌晨两点,有了明亮的路灯和宽敞的村内道路,黄世兰的小面包车行驶得非常顺畅。

  “现在出门,赶到麻栗坡县城装上菜,再返回天保口岸,天就该亮了。”黄世兰是麻栗坡县天保镇老寨村的村民,她将自己家的地租给别的村民种植香蕉,自己做起了卖菜的生意。

  天保口岸的农贸市场里,黄世兰将新鲜的蔬菜从车上卸下,摆放到摊位前。买菜的人越来越多,不一会儿,一车蔬菜便销售一空。“虽然路程比较远,但是天保口岸人流量很大。疫情发生前,除了本地的商人和村民以外,还有许多越南人到这边来买菜,每天都可以有至少200元的收入。”黄世兰说。

  “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两层砖瓦房,在政府的帮助下,村子完全变了样子,甚至比城市还干净、宜居。”黄世兰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只要人勤劳,哪里都能赚到钱,一家人都不再为生计发愁,孩子对上学很积极,我们也有积蓄可以把他们送到文山的学校去了。”

  兴边富民,在黄世兰一家人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兴边富民行动在麻栗坡结出硕果累累,在边疆镌刻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其中,脱贫攻坚是最有成就的答卷。

  面对“边疆、民族、山区、原战区”4大特点,2016年以来,麻栗坡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精准”“三落实”,下足“绣花”功夫,补足薄弱环节,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全面发力。2020年5月,省政府发布公告,麻栗坡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8月,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普查任务,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以传承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为底色,乡村振兴在麻栗坡这片热土上继续点染画卷。

  沿边开放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去往老山脚下天保镇的入口处,一侧是文天二级公路直通麻栗坡县城,一侧是井然有序的天保口岸。占地31.59公顷的麻栗坡天保口岸国际货场立于中间,推土平地,施工正酣。

  “麻栗坡天保口岸国际货场建设项目,属于天保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内容之一。”麻栗坡边合区管委会外经贸科科长张权明介绍,建设内容包括查验货场、边民互市市场、货运专用通道、联检办公楼、物流区、待报区、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天保口岸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进入越南和连接东南亚、南亚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之一。加快提高沿边开放水平,麻栗坡持续在天保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累计投入10.38亿元,完成了查验货场、物流通道、东岸快速过境主干道、自来水厂、边民互市市场迁建、天保35KV变电站等项目。2020年4月,投资5500万元的天保口岸边民互市市场迁建项目投入使用。天保陆上边境口岸型省级培育物流枢纽项目有序推进。国际货场项目于去年12月启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300万元。货运通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27万元。

  练好“内功”,方能厚积薄发。今年1月至4月,天保口岸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64.2%。货运量和入境人员呈现“一升一降”的趋势,货运量28.1万吨,同比增长79.2%;出入境人员2.4万人(次),同比下降71.5%。

  站在口岸,放眼望去,一条崭新的公路沿着国际货场直通越南,等待“上车”。“国际货场投入使用后,货物直接通过货运专用通道进行通关,将大大缩短通关时间。”张权明说。而另一边,文麻高速公路即将贯通,通边达海的经济通道将为麻栗坡沿边开放持续赋能。